高祖欲长都洛阳,齐人刘敬说,乃留侯劝上入都关中,高祖是日驾,入都关中。
——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汉五年(前202年)正月,就在刘邦在驻军定陶休整期间,其麾下的诸侯王和文臣武将,纷纷请求刘邦即皇帝位。对于这个提议,刘邦连连摆手拒绝,表示自己承受不了这个尊号。
大臣们则劝说道,“大王以平民之身起事,讨伐暴逆、平定四海,封赏有功之臣为王侯,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,大家怎能安心领受大王的封赏。”
凭心而论,刘邦自然也想称帝,从而将天下纳入自己的统治,但在这种关键时刻,该做的样子自然还是要做的,因而遵照古礼再三辞让。大臣们也知道礼数,于是再三相请,甚至有人上书死谏,刘邦这才“勉为其难”的答应下来。
甲午日,刘邦于汜水北岸登临皇帝之位,以王号为国号,定国号为“汉”,史称西汉。随后,刘邦下诏,以王后吕雉为皇后,太子刘盈为皇太子,并追尊母亲刘媪为昭灵夫人。
此前,为了消灭项羽,刘邦曾向彭越和韩信承诺封王,如今自己已经称帝,自然到了履行诺言的时候。于是,刘邦以魏国故地砀郡设立梁国,封彭越为梁王,建都定陶。
至于韩信,因为此前他拒绝奉命出兵之举,让刘邦对其甚为猜忌,正因如此才会在消灭项羽后,立即罢夺他的兵权。可是即便如此,刘邦仍然不放心,毕竟以韩信的能力,可以随时招募训练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。思虑良久,刘邦为了统治的稳固,还是决定违背承诺,放弃将其封在富饶的齐地。
为此,刘邦以义帝熊心没有后代,而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名,以淮河以北楚国故地为楚国,改封韩信为楚王,建都下邳。
同时,刘邦诏令天下,“秦末以来,战事持续已达八年,百姓饱受战乱之苦。现在天下大势已定,赦免天下除死刑以外所有罪犯”。
不久,得知刘邦已经消灭了项羽,且称帝建国的赵王张耳、燕王臧荼、淮南王吴芮等诸侯王,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定陶,表示拥戴刘邦称帝,只有临江王共尉没有任何表示。
刘邦因此连下数道诏令,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,建都临湘,又封越王勾践后代无诸为闽越王,统辖闽中一带,而淮南王英布、燕王臧荼、赵王张耳的封号和封地皆不变。
至此,整个天下唯余临江王共尉依旧孤悬在外,刘邦于定陶等待月余,见其仍然没有任何表示,遂以临江王共尉为项羽旧部,反叛汉朝为名,派卢绾、刘贾出兵攻打临江国,临江王共尉自知难敌汉军,于是收拢全国军队,固守江陵城。
处理完这些事务后,刘邦继续率兵西行,彭越、韩信等诸侯王则返回各自封地。
同年五月,刘邦西至洛阳,鉴于战事已经结束,分封后天下已定,刘邦便遣散了大部分军队,让士兵们各自归家。同时诏令天下,希望以前在深山大泽躲避战乱的百姓们各自归家,恢复他们以前的爵位和田地住宅,并命各级官吏妥善安置。
就在刘邦安抚百姓、收拢民心之际,却接到临江国前线消息,卢绾、刘贾在率军进入临江国后,已经平定临江国各地,但面对共尉固守的江陵城,汉军久战不下。刘邦于是又以靳歙为别将,率兵增援两人,不久江陵城破,临江王共尉兵败被擒,后被押赴洛阳处死,临江国被废。
数日后,刘邦于洛阳南宫大摆庆功宴,大宴群臣。
酒过三巡,刘邦走下御座,与群臣推杯换盏,毫无皇帝架子。半晌之后,已经微醺的刘邦看着围拢在身边的群臣,笑着问道,“诸位不要框我,都来说说,我为何能够夺取天下?项氏又为何丢失天下呢?”
高起、王陵起身说道,“陛下派人攻城略地,便将攻下和降伏的地方分封给有功将士,与天下人共享其利。而项羽却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、贤者疑之,取胜却不给功臣受功,夺取土地也不将利益分给他人,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。”
刘邦笑着摆了摆手,说道,“诸位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论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我不如子房;论镇守国家,安抚百姓,为大军供给粮草,使粮道不绝,我不如萧何;论统率百万之兵,战必胜、攻必取,我不如韩信”,看了一眼正听得津津有味的众人,刘邦故意停顿了一下,这才颇为自得的接着说道,“此三人,皆为人杰,我却能用之,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。项羽虽然有范增却不能用,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。”众人尽皆叹服。
庆功宴后,刘邦原打算就此遍赏功臣,然而由于功臣们争功,功劳位次始终难以确定,刘邦只好暂时将此事搁置,先行筹措建都事宜。
国都作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中心,选址自然要极为慎重,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和安全因素,交通情况、人文环境、土地资源、统治核心等因素也都在考量范围之内。
西汉立国之初,当时天下最有名的都城无非是西周的丰都和镐京、东周的洛阳,以及秦朝的咸阳,丰都、镐京和咸阳均位于关中,洛阳则位于洛阳盆地,由于两地皆为前朝旧都,在交通、经济、自然资源、人文等方面都符合建都标准,因此刘邦首先要做的,便是在关中和洛阳之间做出一个抉择。
刘邦最初更为倾向于洛阳,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: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,洛阳地处汉朝统治的正中心,于此建都颇有“天子居于中”的意味,而关中则偏西了一些。
二是关中地区久经战乱,又被项羽一通霍霍,虽说经过萧何的治理已经有所恢复,但相较于前朝还是有所败落。
三是关中地区远离文化中心,北部和西部与游牧民族接壤,尤其是北方的匈奴,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已经极为强大,而且趁着楚汉相争之际,重新南下夺取了河套地区,对关中地区威胁极大。
四是汉朝开国功臣多为山东六国之人,洛阳距离家乡较近,他们也不希望远赴关中。
思虑已定,刘邦将决定建都洛阳之事告知群臣,询问他们的意见,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。
就在此时,原本奉命前往陇西戍边的齐人娄敬恰好路过洛阳,在听闻刘邦打算建都洛阳后,他认为此举颇为不妥,于是便找到了同为齐人的虞将军,将自己对于建都之事的见解说予了对方,希望他能够带自己前去拜见刘邦。
虞将军听了娄敬的分析,认为其所言颇有道理,便答应了下来,但又看了看娄敬那一身破旧的粗布短衣,认为若是让他如此去见皇帝,不仅颇为无礼,而且恐怕会被看轻,便命人给他找来一身光鲜的衣服换上。
娄敬闻言,却连连摆手道,“我穿着丝绸衣服来,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;穿着粗布短衣来,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。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。”
虞将军劝说无果,只好就此作罢,带着粗布短衣的娄敬前往宫廷。虞将军进宫将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后,刘邦立即下诏让娄敬入宫,见其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,便命人赐给他饭吃。
待到娄敬用饭完毕,刘邦这才正式召见娄敬,询问他要谈论什么大事。
娄敬开口便问,“陛下想要定都洛阳,是想让国家和周朝一样兴旺吗?”
得到刘邦肯定的回答后,娄敬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,“周朝的祖先,从后稷被唐尧封在邰地起,积累德政善行十多代,以至于到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时期,诸侯自行归附,终于灭掉殷商做了天子。到了周成王登位,周公辅佐他,才营建洛邑,只因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,各地诸侯前来交纳土贡和赋税时,所走的路程大致相当,不必厚此薄彼。
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此统治天下,没有德行就容易由此而亡国。所以周王朝强盛的时候,天下和睦,诸侯、四方外族没有不臣服的,全都奉上他们的贡赋。然而,待到周王朝衰弱之后,天下便没有谁再前来朝贡了,周王朝便也无法驾驭制约各诸侯了。这不仅是由于它的德行微薄,而且是由于形势衰弱了的缘故。
陛下夺取天下与周朝却有所不同。周朝立国之本为德,而陛下立国之本为战,陛下从沛县起事开始,先后席卷蜀、汉地区,平定三秦,与项羽战于荥阳、争夺于成皋,大战七十多次,小战四十多次,使天下百姓血流成河,父子枯骨暴露于野,横尸遍野不可胜数,悲惨哭声不绝于耳。这种情况下却要和周朝兴盛时期相比,我认为并不妥当。
洛阳虽是天下中心,却也四面受敌,无险可守,一旦天下大乱必成四战之地。而关中在秦国的治理下,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,加之地形险要,四面均有要塞作为依托,即使天下大乱,关中也是可以保全的。”
听了娄敬的分析,原本已经做出决断的刘邦,却重新犹豫了起来,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决断,便表示自己需要再思虑一番,让人带娄敬下去休息。
次日,刘邦召集群臣,针对定都事宜重新展开廷议,并将娄敬的一番主张说与群臣。
闻言,那些来自于关中的大臣自然纷纷表示支持建都关中,而那些来自于关东地区的大臣,则因为眷恋故土高声表示反对,朝堂上顿时吵成了一片。
有人说道,“关中固然是四塞之地,但洛阳东有成皋、西有崤函、渑池,背靠黄河,前临伊、雒二水,同样易守难攻。”
见刘邦仍然犹豫,更有人抛出了 “周朝定都洛阳,传承了几百年;而秦朝定都咸阳,不过才传了十几年,可见洛阳才是龙兴之地”的言论。
这种说法虽然虚无缥缈,但毕竟事关国运,谁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反驳,结果此言论一出,原本吵闹的朝堂立即便安静了下来。
这时,思虑良久的张良轻咳一声,上前沉声道,“臣赞同娄敬的主张。洛阳虽然也有天然险要,但其腹地太小,方圆不过数百里,且土地贫瘠,又容易四面受敌,非用武治国之都。关中则东有崤函之险,西有陇蜀丛山之溢,土地肥美、沃野千里,再加上南有巴蜀的富饶土地,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。既有北、西、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,又可向东控制诸侯。诸侯安定,则黄河、渭水可开通漕运,运输天下的粮食,供给京师所需;如果诸侯有变,则可顺流东下运输粮草,足以维持军队的补给。这才是所谓的金城千里、天府之国啊!”
张良的分析不仅全面深刻,再加上张良辅佐刘邦日久,在文臣武将之中颇有声望,且极受刘邦的宠信倚重,见到他也支持建都关中,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,无人再敢胡乱上前反驳。
高坐御座的刘邦扫视了一眼群臣,见无人表示反对,这才在沉吟片刻后,做出了最终决断,下令建都关中。同时,鉴于娄敬首倡建都关中之议,下诏授予娄敬郎中官职,又因“娄”与“刘”发音相似,因而赐其刘姓。
数日之后,刘邦与群臣率领军队重返关中。可是,虽说已经决定建都关中,但具体该将都城建在关中何处,却又让刘邦犯了难。
由于秦都咸阳已被项羽焚毁,刘邦只好暂时定都于秦国旧都栎阳,然后带着张良、萧何等人重新寻找合适的定都地点,经过一番勘探,刘邦和张良等人都认为,秦都咸阳附近的一个乡村位置不错,向人打听后得知这乃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的封地,因而被称为“长安”。
“长安长安,长治久安”,刘邦低声复述了两句,觉得这个寓意也很不错,于是下令于当地设长安县,并由萧何负责于此营建都城。
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,萧何带人先后于此修建了长乐宫、未央宫等宫殿,等到都城初步完工,刘邦于汉七年(前200年)正式迁都于此。不过,在宫室尚未营建完毕之前,都城仍设在栎阳,皇帝和文武官员则依旧留居洛阳。
——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汉五年(前202年)正月,就在刘邦在驻军定陶休整期间,其麾下的诸侯王和文臣武将,纷纷请求刘邦即皇帝位。对于这个提议,刘邦连连摆手拒绝,表示自己承受不了这个尊号。
大臣们则劝说道,“大王以平民之身起事,讨伐暴逆、平定四海,封赏有功之臣为王侯,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,大家怎能安心领受大王的封赏。”
凭心而论,刘邦自然也想称帝,从而将天下纳入自己的统治,但在这种关键时刻,该做的样子自然还是要做的,因而遵照古礼再三辞让。大臣们也知道礼数,于是再三相请,甚至有人上书死谏,刘邦这才“勉为其难”的答应下来。
甲午日,刘邦于汜水北岸登临皇帝之位,以王号为国号,定国号为“汉”,史称西汉。随后,刘邦下诏,以王后吕雉为皇后,太子刘盈为皇太子,并追尊母亲刘媪为昭灵夫人。
此前,为了消灭项羽,刘邦曾向彭越和韩信承诺封王,如今自己已经称帝,自然到了履行诺言的时候。于是,刘邦以魏国故地砀郡设立梁国,封彭越为梁王,建都定陶。
至于韩信,因为此前他拒绝奉命出兵之举,让刘邦对其甚为猜忌,正因如此才会在消灭项羽后,立即罢夺他的兵权。可是即便如此,刘邦仍然不放心,毕竟以韩信的能力,可以随时招募训练出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。思虑良久,刘邦为了统治的稳固,还是决定违背承诺,放弃将其封在富饶的齐地。
为此,刘邦以义帝熊心没有后代,而齐王韩信熟悉楚地风俗为名,以淮河以北楚国故地为楚国,改封韩信为楚王,建都下邳。
同时,刘邦诏令天下,“秦末以来,战事持续已达八年,百姓饱受战乱之苦。现在天下大势已定,赦免天下除死刑以外所有罪犯”。
不久,得知刘邦已经消灭了项羽,且称帝建国的赵王张耳、燕王臧荼、淮南王吴芮等诸侯王,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定陶,表示拥戴刘邦称帝,只有临江王共尉没有任何表示。
刘邦因此连下数道诏令,改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,建都临湘,又封越王勾践后代无诸为闽越王,统辖闽中一带,而淮南王英布、燕王臧荼、赵王张耳的封号和封地皆不变。
至此,整个天下唯余临江王共尉依旧孤悬在外,刘邦于定陶等待月余,见其仍然没有任何表示,遂以临江王共尉为项羽旧部,反叛汉朝为名,派卢绾、刘贾出兵攻打临江国,临江王共尉自知难敌汉军,于是收拢全国军队,固守江陵城。
处理完这些事务后,刘邦继续率兵西行,彭越、韩信等诸侯王则返回各自封地。
同年五月,刘邦西至洛阳,鉴于战事已经结束,分封后天下已定,刘邦便遣散了大部分军队,让士兵们各自归家。同时诏令天下,希望以前在深山大泽躲避战乱的百姓们各自归家,恢复他们以前的爵位和田地住宅,并命各级官吏妥善安置。
就在刘邦安抚百姓、收拢民心之际,却接到临江国前线消息,卢绾、刘贾在率军进入临江国后,已经平定临江国各地,但面对共尉固守的江陵城,汉军久战不下。刘邦于是又以靳歙为别将,率兵增援两人,不久江陵城破,临江王共尉兵败被擒,后被押赴洛阳处死,临江国被废。
数日后,刘邦于洛阳南宫大摆庆功宴,大宴群臣。
酒过三巡,刘邦走下御座,与群臣推杯换盏,毫无皇帝架子。半晌之后,已经微醺的刘邦看着围拢在身边的群臣,笑着问道,“诸位不要框我,都来说说,我为何能够夺取天下?项氏又为何丢失天下呢?”
高起、王陵起身说道,“陛下派人攻城略地,便将攻下和降伏的地方分封给有功将士,与天下人共享其利。而项羽却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、贤者疑之,取胜却不给功臣受功,夺取土地也不将利益分给他人,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。”
刘邦笑着摆了摆手,说道,“诸位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论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,我不如子房;论镇守国家,安抚百姓,为大军供给粮草,使粮道不绝,我不如萧何;论统率百万之兵,战必胜、攻必取,我不如韩信”,看了一眼正听得津津有味的众人,刘邦故意停顿了一下,这才颇为自得的接着说道,“此三人,皆为人杰,我却能用之,所以我才能夺取天下。项羽虽然有范增却不能用,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。”众人尽皆叹服。
庆功宴后,刘邦原打算就此遍赏功臣,然而由于功臣们争功,功劳位次始终难以确定,刘邦只好暂时将此事搁置,先行筹措建都事宜。
国都作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中心,选址自然要极为慎重,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和安全因素,交通情况、人文环境、土地资源、统治核心等因素也都在考量范围之内。
西汉立国之初,当时天下最有名的都城无非是西周的丰都和镐京、东周的洛阳,以及秦朝的咸阳,丰都、镐京和咸阳均位于关中,洛阳则位于洛阳盆地,由于两地皆为前朝旧都,在交通、经济、自然资源、人文等方面都符合建都标准,因此刘邦首先要做的,便是在关中和洛阳之间做出一个抉择。
刘邦最初更为倾向于洛阳,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: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,洛阳地处汉朝统治的正中心,于此建都颇有“天子居于中”的意味,而关中则偏西了一些。
二是关中地区久经战乱,又被项羽一通霍霍,虽说经过萧何的治理已经有所恢复,但相较于前朝还是有所败落。
三是关中地区远离文化中心,北部和西部与游牧民族接壤,尤其是北方的匈奴,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已经极为强大,而且趁着楚汉相争之际,重新南下夺取了河套地区,对关中地区威胁极大。
四是汉朝开国功臣多为山东六国之人,洛阳距离家乡较近,他们也不希望远赴关中。
思虑已定,刘邦将决定建都洛阳之事告知群臣,询问他们的意见,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。
就在此时,原本奉命前往陇西戍边的齐人娄敬恰好路过洛阳,在听闻刘邦打算建都洛阳后,他认为此举颇为不妥,于是便找到了同为齐人的虞将军,将自己对于建都之事的见解说予了对方,希望他能够带自己前去拜见刘邦。
虞将军听了娄敬的分析,认为其所言颇有道理,便答应了下来,但又看了看娄敬那一身破旧的粗布短衣,认为若是让他如此去见皇帝,不仅颇为无礼,而且恐怕会被看轻,便命人给他找来一身光鲜的衣服换上。
娄敬闻言,却连连摆手道,“我穿着丝绸衣服来,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;穿着粗布短衣来,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。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。”
虞将军劝说无果,只好就此作罢,带着粗布短衣的娄敬前往宫廷。虞将军进宫将娄敬的请求报告给刘邦后,刘邦立即下诏让娄敬入宫,见其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,便命人赐给他饭吃。
待到娄敬用饭完毕,刘邦这才正式召见娄敬,询问他要谈论什么大事。
娄敬开口便问,“陛下想要定都洛阳,是想让国家和周朝一样兴旺吗?”
得到刘邦肯定的回答后,娄敬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,“周朝的祖先,从后稷被唐尧封在邰地起,积累德政善行十多代,以至于到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时期,诸侯自行归附,终于灭掉殷商做了天子。到了周成王登位,周公辅佐他,才营建洛邑,只因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,各地诸侯前来交纳土贡和赋税时,所走的路程大致相当,不必厚此薄彼。
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此统治天下,没有德行就容易由此而亡国。所以周王朝强盛的时候,天下和睦,诸侯、四方外族没有不臣服的,全都奉上他们的贡赋。然而,待到周王朝衰弱之后,天下便没有谁再前来朝贡了,周王朝便也无法驾驭制约各诸侯了。这不仅是由于它的德行微薄,而且是由于形势衰弱了的缘故。
陛下夺取天下与周朝却有所不同。周朝立国之本为德,而陛下立国之本为战,陛下从沛县起事开始,先后席卷蜀、汉地区,平定三秦,与项羽战于荥阳、争夺于成皋,大战七十多次,小战四十多次,使天下百姓血流成河,父子枯骨暴露于野,横尸遍野不可胜数,悲惨哭声不绝于耳。这种情况下却要和周朝兴盛时期相比,我认为并不妥当。
洛阳虽是天下中心,却也四面受敌,无险可守,一旦天下大乱必成四战之地。而关中在秦国的治理下,土地肥沃、物产丰饶,加之地形险要,四面均有要塞作为依托,即使天下大乱,关中也是可以保全的。”
听了娄敬的分析,原本已经做出决断的刘邦,却重新犹豫了起来,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决断,便表示自己需要再思虑一番,让人带娄敬下去休息。
次日,刘邦召集群臣,针对定都事宜重新展开廷议,并将娄敬的一番主张说与群臣。
闻言,那些来自于关中的大臣自然纷纷表示支持建都关中,而那些来自于关东地区的大臣,则因为眷恋故土高声表示反对,朝堂上顿时吵成了一片。
有人说道,“关中固然是四塞之地,但洛阳东有成皋、西有崤函、渑池,背靠黄河,前临伊、雒二水,同样易守难攻。”
见刘邦仍然犹豫,更有人抛出了 “周朝定都洛阳,传承了几百年;而秦朝定都咸阳,不过才传了十几年,可见洛阳才是龙兴之地”的言论。
这种说法虽然虚无缥缈,但毕竟事关国运,谁也不敢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反驳,结果此言论一出,原本吵闹的朝堂立即便安静了下来。
这时,思虑良久的张良轻咳一声,上前沉声道,“臣赞同娄敬的主张。洛阳虽然也有天然险要,但其腹地太小,方圆不过数百里,且土地贫瘠,又容易四面受敌,非用武治国之都。关中则东有崤函之险,西有陇蜀丛山之溢,土地肥美、沃野千里,再加上南有巴蜀的富饶土地,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。既有北、西、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,又可向东控制诸侯。诸侯安定,则黄河、渭水可开通漕运,运输天下的粮食,供给京师所需;如果诸侯有变,则可顺流东下运输粮草,足以维持军队的补给。这才是所谓的金城千里、天府之国啊!”
张良的分析不仅全面深刻,再加上张良辅佐刘邦日久,在文臣武将之中颇有声望,且极受刘邦的宠信倚重,见到他也支持建都关中,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,无人再敢胡乱上前反驳。
高坐御座的刘邦扫视了一眼群臣,见无人表示反对,这才在沉吟片刻后,做出了最终决断,下令建都关中。同时,鉴于娄敬首倡建都关中之议,下诏授予娄敬郎中官职,又因“娄”与“刘”发音相似,因而赐其刘姓。
数日之后,刘邦与群臣率领军队重返关中。可是,虽说已经决定建都关中,但具体该将都城建在关中何处,却又让刘邦犯了难。
由于秦都咸阳已被项羽焚毁,刘邦只好暂时定都于秦国旧都栎阳,然后带着张良、萧何等人重新寻找合适的定都地点,经过一番勘探,刘邦和张良等人都认为,秦都咸阳附近的一个乡村位置不错,向人打听后得知这乃是秦始皇的弟弟长安君的封地,因而被称为“长安”。
“长安长安,长治久安”,刘邦低声复述了两句,觉得这个寓意也很不错,于是下令于当地设长安县,并由萧何负责于此营建都城。
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,萧何带人先后于此修建了长乐宫、未央宫等宫殿,等到都城初步完工,刘邦于汉七年(前200年)正式迁都于此。不过,在宫室尚未营建完毕之前,都城仍设在栎阳,皇帝和文武官员则依旧留居洛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