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充字次倩,赵国邯郸人也。充本名齐,有女弟善鼓琴歌舞,嫁之赵太子丹。齐得幸于敬肃王,为上客。久之,太子疑齐以己阴私告王,与齐忤,使吏逐捕齐,不得,收系其父兄,按验,皆弃市。齐遂绝迹亡,西人关,更名充。
——《汉书·江充传》
“余吾水之战”后,当得知匈奴人竟然能够调动十余万骑兵后,汉武帝意识到,在匈奴实力已经得到一定恢复,而汉朝战马不足的情况下,不应该继续贸然发动长途奔袭了。
更为重要的是,由于常年发动战争,百姓负担太重,再加上汉武帝好用酷吏,郡、国二千石官员也大多以残暴的手段治理地方,民间矛盾极为严重,甚至已经出现了百姓聚众攻击官府的情况,例如南阳郡的梅免、百政,楚地的段中、杜少,齐地的徐勃,燕地、赵地的坚卢、范主等。
这些人多者聚众数千,自立名号,进攻城邑、夺取武库兵器,释放死囚,捆缚侮辱郡守都尉,杀死二千石官吏,张贴檄文号召各郡县响应;少者亦拥众数百,平日里为匪为盗,抢劫村镇数之不尽。
在国内持续动荡的情况下,汉武帝只能选择与匈奴修好,将重心放在剿灭地方匪盗,稳定自身统治上来。而匈奴方面,实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,且多次挫败汉朝的进攻,但也仅限于在漠北防守,却无力南下发动进攻,便也同意了与汉朝修好。双方关系再度缓和。
为了平定各地匪盗,汉武帝屡屡派御史中丞、丞相长史负责督促各地官府予以镇压,但始终难以禁绝,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,势必造成民间持续动荡,对国家统治稳定极为不利。
为了督促各地加强对匪盗的围剿,防止进一步酿成巨祸,汉武帝派遣光禄大夫范昆、各部都尉以及原任九卿张德等人穿着绣衣、拿着符节,用虎符调动军队予以剿灭,这便是着名的“绣衣使者”,或称“绣衣御史”。
在派遣“绣衣使者”巡视各地的同时,汉武帝又制定“沈命法”,宣布说:“盗贼帮伙起事而官吏没有发觉,或者发觉后,逮捕的人数不够规定标准的,有关的二千石级官吏以下到小吏员都要处死。”
一时间,绣衣使者遍布各地,他们虽是临时指派的官员,但凭借汉武帝诏命,拥有先斩后奏之权,再加上此前多有酷吏因高举屠刀而受到重用的刺激,这些绣衣使者手段也极其简单粗暴。例如时任绣衣使者的暴胜之,在各路绣衣使者之中,尤以他处死的地方官员最多,凭借着出色的“工作业绩”,他不仅得以威震各州郡,更是多次受到汉武帝的褒奖,直到后来经渤海人隽不疑劝说才有所收敛。相反的,同为绣衣使者的济南人王贺,在驱捕魏郡盗匪之时,则因心善放过了很多人,结果被以不称职的罪名罢免。
有了暴胜之和王贺两个“正反典型”,各路绣衣使者那真是“干劲十足”,结果不仅搞得民间动荡不安,地方官员更是噤若寒蝉。
通过严厉的镇压,各地匪盗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减少,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,以致在朝廷清剿力度有所减弱后,便又有匪盗重新聚众而起。
由于匪盗始终剿之不尽,各级官吏担心因为不能完成任务而被杀,以至于各级官吏此后即使发现盗贼也不敢告发,而上级官员即使发现属下瞒报,为了不被连累,非但不予以惩治,反而帮着下属隐瞒,甚至直接下令不许下级官员告发。结果,各地为匪为盗者日益增多,官员之间相互设法隐瞒,朝廷统治日益危险。
为了缓解国内矛盾,汉武帝于太始元年(前96年)强令各郡国富豪和有权势之人迁居茂陵,同年六月又大赦天下。太始二年(前95年),在御史大夫杜周去世后,汉武帝任命此前督查地方有功的暴胜之为御史大夫,进一步加强对刺史的管制,完善监察体系,确保各级官吏能够尽职尽责,维护朝廷的稳定。此前曾劝谏暴胜之的隽不疑,经其举荐也被提拔为了青州刺史。
常年巡视地方的汉武帝,对于地方官员的弊政多有了解,对于地方官员和监察官员的官官相护,也多有察觉。在汉武帝看来,天子出巡,地方官员极力遮掩的情况下,都能被自己发现这么多问题,那么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,又该有多少龌龊之事。
为了真正了解各地民情,汉武帝在完善刺史监察制度的同时,对于那些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绣衣使者也更为倚重,这些使者除了奉命督办具体事务外,更是成为了汉武帝的“眼睛”。
因此,这一时期,通过担任绣衣使者而获得重用提拔的官员极多,就在曾任绣衣使者的暴胜之升任御史大夫的次年,另一位曾任绣衣使者的官员,也因工作出色得以升任水衡都尉,他就是出身赵地的江充。
江充乃是赵国邯郸人,本名江齐,颇为通晓医术。其妹因善歌舞鼓琴,得以嫁给了赵国太子刘丹,江齐于是借此成为了赵王刘彭祖的门客。
这赵太子刘丹极为好色无耻,玩弄女人达到了变态的地步,甚至连自己的同胞姐妹都不放过。后来,赵王刘彭祖知道了太子的丑事,多次对其予以训斥,结果太子刘丹非但没有悔改,反而怀疑是江齐向自己的父亲告密,为此迁怒于江齐,两人因此交恶。
后来,赵王发现太子毫无悔改之心,对其的训斥和惩处越来越严厉,刘丹则将这些全都归咎于江齐。刘丹越想越气,为了教训一番“多管闲事”的江齐,刘丹派人前去将其抓回来,打算好好教训一番。
然而,等到刘丹的人跑到江齐家,然而江充根本不在家,寻访无果之下,只好将他的父兄抓了回去。得知江充逃走,刘丹更是恼怒,一怒之下便将江齐父兄给杀了。
得知消息的江充,为了给父兄报仇,连夜逃出赵国来到长安,改名为江充后,向朝廷告发刘丹与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乱,并与郡国豪猾狼狈为奸,恣意危害等事。汉武帝看过奏章后大怒,下令包围了赵王宫,收捕赵太子丹,移入魏郡诏底狱严惩,最终判处死罪。
刘彭祖为了救儿子一命,便上书称,“江充是个受缉捕而逃的小臣,如今耍弄奸诈,让圣上气恼,不过是为了借助陛下的威严以报私怨罢了。我愿意精选赵国的勇猛之士,从军抗击匈奴,为朝廷效力,以此赎刘丹之罪。”
赵王刘彭祖乃是汉武帝的异母兄,见赵王态度如此诚恳,汉武帝便赦免了赵太子刘丹的死罪,不过却也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。
事后,汉武帝在犬台宫召见江充,江充请求以平常的穿戴叩见,经汉武帝同意后,江充便身着织丝禅衣,服饰颇有些妇人意味,丝帽上鸟羽作缨,走动时摇冠飞缨,配合上他那魁梧的身材,看起来颇为奇怪,以至于汉武帝也是啧啧称奇,对身边侍者说,“燕赵真是多奇士啊”。汉武帝与江充对答一番后,见其多有独到见解,因而十分高兴。
江充请求出使匈奴,汉武帝便任命其为谒者随同出使,归来后便被任命为了绣衣使者,奉命督察皇亲国戚、天子近臣中的违背体制、奢侈不法行为。
江充与其他绣衣使者一样,受到暴胜之等人深受重用的刺激,办起事来那是一个勤恳认真,平日里检举参劾毫无避讳,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勋亲重臣,凡有违法事迹,皆在弹劾之列,汉武帝因此认为他忠正直率。
太始三年(前94年),汉武帝第六子刘弗陵出生。汉武帝在位虽然已经四十多年,后宫嫔妃也不算少,然而皇子却并不算多,对于年过六旬的汉武帝来说,老来得子的他本就对刘弗陵的出生极为高兴,更何况刘弗陵还是怀孕十四个月所生。
得知刘弗陵出生后,汉武帝便欣喜的说道,“听说当年尧是十四个月才出生的,如今这个孩子也是如此”。为此甚至将刘弗陵生母赵氏所居住的钩弋宫宫门,改为了尧母门。
在汉武帝看来,自己此举不过是因为孩子的出生而高兴罢了,但在大臣们看来,汉武帝此举可就意味深长了。
要知道,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的关系可并不算多么融洽。当时,汉武帝时常出巡,刘据因此常常奉命监国,然而在治国观念上,父子两人却大相径庭,汉武帝虽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“独尊儒术”,但在施政具体过程中却是王道与霸道杂治,甚至霸道还要远甚于王道,所用官吏也多时严苛残酷的酷吏;太子刘据则不同,因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,自小性格仁慈宽厚,因此理政时更加注重王道仁治,故此在监国时,曾多次对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之事进行平反。
刘据此举固然深得百姓之心,但朝中大臣却并不这么想,尤其是那些执法大臣,他们认为太子这么做,完全违背了汉武帝治国的理念。彼时就连深居后宫的卫皇后的觉察到了其中的不妥,多次劝告刘据应该注意顺从汉武帝的意思,不应该擅自做主而宽赦罪人。
汉武帝对于刘据的以仁治国,实际上并不反对,毕竟汉武帝也意识到,如果一味推行严刑峻法,于国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,自己之所以这么做,乃是现实需要罢了,待到天下平定,势必要以王道为主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天下的长治久安,否则便会如同秦国的下场一样。正因如此,每次出巡归来,当太子刘据将一些重要事项向汉武帝禀报时,即便其中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治国理念,汉武帝也都全部照准。
可是,汉武帝虽然支持太子,但朝中百官却不这么想,由于汉武帝长期用法严厉,朝中官员大多都是支持严刑峻法之人,正所谓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,一旦太子刘据即位,由于治国理念的不同,自己势必再难受到重用,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,他们自然就站在了太子的对立面。
于是,朝中官员就此分为两派,其中为人宽厚、主张仁治者多依附于太子,而主张用法严苛、酷吏出身者则反对太子,甚至结党诋毁。
大将军卫青在世时,这些大臣还有所顾忌,不敢有太过出格的举动,然而随着卫青于元封五年(前106年)去世,太子失去外戚的庇护,这些人可就无所顾忌了,因为担心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,于是开始结党对抗太子。
在这种局面下,汉武帝改钩弋宫宫门为尧母门一事,在这些反太子的大臣们看来,可就有些意味深长了,不少人都在暗中猜测,汉武帝是不是更加喜爱少子,有改立刘弗陵为储君的想法?出于这种想法,不少大臣开始在汉武帝面前进谗言,攻讦太子刘据。
不止宫外官员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进谗言,就连宫内的黄门侍郎苏文等人,也经常诋毁太子。苏文经常和小黄门常融、王弼等人在暗中搜集太子的过失,然后再添油加醋的向汉武帝禀告。卫皇后听说后,恨得咬牙切齿,让太子禀明皇上杀死苏文等人,然而太子刘据却认为,如果贸然行事反而会引起汉武帝的猜忌,劝慰卫皇后说,“只要我不做错事,又何必怕苏文等人!皇上圣明,不会相信邪恶谗言,用不着忧虑。”
一次,太子进宫谒见皇后,很久以后才从宫中出来,黄焖苏文于是便向汉武帝报告说,“太子调戏宫女”。不过,汉武帝却并未因此事怪罪太子,反而在事后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了两百人。
又有一次,汉武帝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,派常融去召太子,常融回来后却对汉武帝说,“太子面带喜色。”汉武帝因此有些发怒,等到太子到来,汉武帝观其神色,见他脸上有泪痕,却强装有说有笑,汉武帝感到很奇怪,再暗中查问,才得知事情真相,于是将常融处死。
此后,宫中诬陷太子事件才有所减少,不过苏文等人虽然不敢在公然造谣诬陷,但却仍在私底下搜集各种罪证。如此情形下,不仅太子刘据自己每日小心谨慎,就连卫皇后都整日小心防备,远避嫌疑,生怕因为自己牵连到刘据。
然而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太子刘据难免会有一些把柄落入有心人眼中。
一次,太子刘据派遣使者前往甘泉宫向汉武帝问安,江充恰好也在甘泉宫,他见太子的使者坐着马车,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行走,便将其逮捕问罪。
太子听说后,派人向江充求情说,“我并非爱惜车马,实在是不愿让皇上知道后,认为我平时没有管教左右,希望江先生宽恕!”
然而,身为酷吏的江充本就站在太子的对立面,如今好不容易拿到太子的把柄,岂会轻易放手,因而对于太子刘据的求情毫不理睬,径直上奏汉武帝,江充与太子由此生怨。
——《汉书·江充传》
“余吾水之战”后,当得知匈奴人竟然能够调动十余万骑兵后,汉武帝意识到,在匈奴实力已经得到一定恢复,而汉朝战马不足的情况下,不应该继续贸然发动长途奔袭了。
更为重要的是,由于常年发动战争,百姓负担太重,再加上汉武帝好用酷吏,郡、国二千石官员也大多以残暴的手段治理地方,民间矛盾极为严重,甚至已经出现了百姓聚众攻击官府的情况,例如南阳郡的梅免、百政,楚地的段中、杜少,齐地的徐勃,燕地、赵地的坚卢、范主等。
这些人多者聚众数千,自立名号,进攻城邑、夺取武库兵器,释放死囚,捆缚侮辱郡守都尉,杀死二千石官吏,张贴檄文号召各郡县响应;少者亦拥众数百,平日里为匪为盗,抢劫村镇数之不尽。
在国内持续动荡的情况下,汉武帝只能选择与匈奴修好,将重心放在剿灭地方匪盗,稳定自身统治上来。而匈奴方面,实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恢复,且多次挫败汉朝的进攻,但也仅限于在漠北防守,却无力南下发动进攻,便也同意了与汉朝修好。双方关系再度缓和。
为了平定各地匪盗,汉武帝屡屡派御史中丞、丞相长史负责督促各地官府予以镇压,但始终难以禁绝,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,势必造成民间持续动荡,对国家统治稳定极为不利。
为了督促各地加强对匪盗的围剿,防止进一步酿成巨祸,汉武帝派遣光禄大夫范昆、各部都尉以及原任九卿张德等人穿着绣衣、拿着符节,用虎符调动军队予以剿灭,这便是着名的“绣衣使者”,或称“绣衣御史”。
在派遣“绣衣使者”巡视各地的同时,汉武帝又制定“沈命法”,宣布说:“盗贼帮伙起事而官吏没有发觉,或者发觉后,逮捕的人数不够规定标准的,有关的二千石级官吏以下到小吏员都要处死。”
一时间,绣衣使者遍布各地,他们虽是临时指派的官员,但凭借汉武帝诏命,拥有先斩后奏之权,再加上此前多有酷吏因高举屠刀而受到重用的刺激,这些绣衣使者手段也极其简单粗暴。例如时任绣衣使者的暴胜之,在各路绣衣使者之中,尤以他处死的地方官员最多,凭借着出色的“工作业绩”,他不仅得以威震各州郡,更是多次受到汉武帝的褒奖,直到后来经渤海人隽不疑劝说才有所收敛。相反的,同为绣衣使者的济南人王贺,在驱捕魏郡盗匪之时,则因心善放过了很多人,结果被以不称职的罪名罢免。
有了暴胜之和王贺两个“正反典型”,各路绣衣使者那真是“干劲十足”,结果不仅搞得民间动荡不安,地方官员更是噤若寒蝉。
通过严厉的镇压,各地匪盗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减少,但由于没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,以致在朝廷清剿力度有所减弱后,便又有匪盗重新聚众而起。
由于匪盗始终剿之不尽,各级官吏担心因为不能完成任务而被杀,以至于各级官吏此后即使发现盗贼也不敢告发,而上级官员即使发现属下瞒报,为了不被连累,非但不予以惩治,反而帮着下属隐瞒,甚至直接下令不许下级官员告发。结果,各地为匪为盗者日益增多,官员之间相互设法隐瞒,朝廷统治日益危险。
为了缓解国内矛盾,汉武帝于太始元年(前96年)强令各郡国富豪和有权势之人迁居茂陵,同年六月又大赦天下。太始二年(前95年),在御史大夫杜周去世后,汉武帝任命此前督查地方有功的暴胜之为御史大夫,进一步加强对刺史的管制,完善监察体系,确保各级官吏能够尽职尽责,维护朝廷的稳定。此前曾劝谏暴胜之的隽不疑,经其举荐也被提拔为了青州刺史。
常年巡视地方的汉武帝,对于地方官员的弊政多有了解,对于地方官员和监察官员的官官相护,也多有察觉。在汉武帝看来,天子出巡,地方官员极力遮掩的情况下,都能被自己发现这么多问题,那么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,又该有多少龌龊之事。
为了真正了解各地民情,汉武帝在完善刺史监察制度的同时,对于那些直接听命于自己的绣衣使者也更为倚重,这些使者除了奉命督办具体事务外,更是成为了汉武帝的“眼睛”。
因此,这一时期,通过担任绣衣使者而获得重用提拔的官员极多,就在曾任绣衣使者的暴胜之升任御史大夫的次年,另一位曾任绣衣使者的官员,也因工作出色得以升任水衡都尉,他就是出身赵地的江充。
江充乃是赵国邯郸人,本名江齐,颇为通晓医术。其妹因善歌舞鼓琴,得以嫁给了赵国太子刘丹,江齐于是借此成为了赵王刘彭祖的门客。
这赵太子刘丹极为好色无耻,玩弄女人达到了变态的地步,甚至连自己的同胞姐妹都不放过。后来,赵王刘彭祖知道了太子的丑事,多次对其予以训斥,结果太子刘丹非但没有悔改,反而怀疑是江齐向自己的父亲告密,为此迁怒于江齐,两人因此交恶。
后来,赵王发现太子毫无悔改之心,对其的训斥和惩处越来越严厉,刘丹则将这些全都归咎于江齐。刘丹越想越气,为了教训一番“多管闲事”的江齐,刘丹派人前去将其抓回来,打算好好教训一番。
然而,等到刘丹的人跑到江齐家,然而江充根本不在家,寻访无果之下,只好将他的父兄抓了回去。得知江充逃走,刘丹更是恼怒,一怒之下便将江齐父兄给杀了。
得知消息的江充,为了给父兄报仇,连夜逃出赵国来到长安,改名为江充后,向朝廷告发刘丹与同胞姐姐及父王嫔妃有奸乱,并与郡国豪猾狼狈为奸,恣意危害等事。汉武帝看过奏章后大怒,下令包围了赵王宫,收捕赵太子丹,移入魏郡诏底狱严惩,最终判处死罪。
刘彭祖为了救儿子一命,便上书称,“江充是个受缉捕而逃的小臣,如今耍弄奸诈,让圣上气恼,不过是为了借助陛下的威严以报私怨罢了。我愿意精选赵国的勇猛之士,从军抗击匈奴,为朝廷效力,以此赎刘丹之罪。”
赵王刘彭祖乃是汉武帝的异母兄,见赵王态度如此诚恳,汉武帝便赦免了赵太子刘丹的死罪,不过却也废除了他的太子之位。
事后,汉武帝在犬台宫召见江充,江充请求以平常的穿戴叩见,经汉武帝同意后,江充便身着织丝禅衣,服饰颇有些妇人意味,丝帽上鸟羽作缨,走动时摇冠飞缨,配合上他那魁梧的身材,看起来颇为奇怪,以至于汉武帝也是啧啧称奇,对身边侍者说,“燕赵真是多奇士啊”。汉武帝与江充对答一番后,见其多有独到见解,因而十分高兴。
江充请求出使匈奴,汉武帝便任命其为谒者随同出使,归来后便被任命为了绣衣使者,奉命督察皇亲国戚、天子近臣中的违背体制、奢侈不法行为。
江充与其他绣衣使者一样,受到暴胜之等人深受重用的刺激,办起事来那是一个勤恳认真,平日里检举参劾毫无避讳,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勋亲重臣,凡有违法事迹,皆在弹劾之列,汉武帝因此认为他忠正直率。
太始三年(前94年),汉武帝第六子刘弗陵出生。汉武帝在位虽然已经四十多年,后宫嫔妃也不算少,然而皇子却并不算多,对于年过六旬的汉武帝来说,老来得子的他本就对刘弗陵的出生极为高兴,更何况刘弗陵还是怀孕十四个月所生。
得知刘弗陵出生后,汉武帝便欣喜的说道,“听说当年尧是十四个月才出生的,如今这个孩子也是如此”。为此甚至将刘弗陵生母赵氏所居住的钩弋宫宫门,改为了尧母门。
在汉武帝看来,自己此举不过是因为孩子的出生而高兴罢了,但在大臣们看来,汉武帝此举可就意味深长了。
要知道,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的关系可并不算多么融洽。当时,汉武帝时常出巡,刘据因此常常奉命监国,然而在治国观念上,父子两人却大相径庭,汉武帝虽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“独尊儒术”,但在施政具体过程中却是王道与霸道杂治,甚至霸道还要远甚于王道,所用官吏也多时严苛残酷的酷吏;太子刘据则不同,因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,自小性格仁慈宽厚,因此理政时更加注重王道仁治,故此在监国时,曾多次对一些他认为处罚过重之事进行平反。
刘据此举固然深得百姓之心,但朝中大臣却并不这么想,尤其是那些执法大臣,他们认为太子这么做,完全违背了汉武帝治国的理念。彼时就连深居后宫的卫皇后的觉察到了其中的不妥,多次劝告刘据应该注意顺从汉武帝的意思,不应该擅自做主而宽赦罪人。
汉武帝对于刘据的以仁治国,实际上并不反对,毕竟汉武帝也意识到,如果一味推行严刑峻法,于国家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,自己之所以这么做,乃是现实需要罢了,待到天下平定,势必要以王道为主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天下的长治久安,否则便会如同秦国的下场一样。正因如此,每次出巡归来,当太子刘据将一些重要事项向汉武帝禀报时,即便其中有些不符合自己的治国理念,汉武帝也都全部照准。
可是,汉武帝虽然支持太子,但朝中百官却不这么想,由于汉武帝长期用法严厉,朝中官员大多都是支持严刑峻法之人,正所谓“一朝天子一朝臣”,一旦太子刘据即位,由于治国理念的不同,自己势必再难受到重用,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,他们自然就站在了太子的对立面。
于是,朝中官员就此分为两派,其中为人宽厚、主张仁治者多依附于太子,而主张用法严苛、酷吏出身者则反对太子,甚至结党诋毁。
大将军卫青在世时,这些大臣还有所顾忌,不敢有太过出格的举动,然而随着卫青于元封五年(前106年)去世,太子失去外戚的庇护,这些人可就无所顾忌了,因为担心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,于是开始结党对抗太子。
在这种局面下,汉武帝改钩弋宫宫门为尧母门一事,在这些反太子的大臣们看来,可就有些意味深长了,不少人都在暗中猜测,汉武帝是不是更加喜爱少子,有改立刘弗陵为储君的想法?出于这种想法,不少大臣开始在汉武帝面前进谗言,攻讦太子刘据。
不止宫外官员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进谗言,就连宫内的黄门侍郎苏文等人,也经常诋毁太子。苏文经常和小黄门常融、王弼等人在暗中搜集太子的过失,然后再添油加醋的向汉武帝禀告。卫皇后听说后,恨得咬牙切齿,让太子禀明皇上杀死苏文等人,然而太子刘据却认为,如果贸然行事反而会引起汉武帝的猜忌,劝慰卫皇后说,“只要我不做错事,又何必怕苏文等人!皇上圣明,不会相信邪恶谗言,用不着忧虑。”
一次,太子进宫谒见皇后,很久以后才从宫中出来,黄焖苏文于是便向汉武帝报告说,“太子调戏宫女”。不过,汉武帝却并未因此事怪罪太子,反而在事后将太子宫中的宫女增加到了两百人。
又有一次,汉武帝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,派常融去召太子,常融回来后却对汉武帝说,“太子面带喜色。”汉武帝因此有些发怒,等到太子到来,汉武帝观其神色,见他脸上有泪痕,却强装有说有笑,汉武帝感到很奇怪,再暗中查问,才得知事情真相,于是将常融处死。
此后,宫中诬陷太子事件才有所减少,不过苏文等人虽然不敢在公然造谣诬陷,但却仍在私底下搜集各种罪证。如此情形下,不仅太子刘据自己每日小心谨慎,就连卫皇后都整日小心防备,远避嫌疑,生怕因为自己牵连到刘据。
然而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太子刘据难免会有一些把柄落入有心人眼中。
一次,太子刘据派遣使者前往甘泉宫向汉武帝问安,江充恰好也在甘泉宫,他见太子的使者坐着马车,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行走,便将其逮捕问罪。
太子听说后,派人向江充求情说,“我并非爱惜车马,实在是不愿让皇上知道后,认为我平时没有管教左右,希望江先生宽恕!”
然而,身为酷吏的江充本就站在太子的对立面,如今好不容易拿到太子的把柄,岂会轻易放手,因而对于太子刘据的求情毫不理睬,径直上奏汉武帝,江充与太子由此生怨。